第九十二章 第二篇论文-《回首2009》


    第(2/3)页

    刘教授摩挲着咖啡杯:“你对共享经济是怎么想的?”

    陈知壑隐隐抓住了点什么,但是具体是什么,他还没想出来。

    于是,陈知壑想了想,组织了一下语言。

    “我最近在一篇名叫《社区结构与协作消费:一种常规活动方法》的论文中看到的这个词,论文里面,作者通过对汽车共享的研究发现,共享经济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需要一个互联网中介平台为产品和服务的共享提供可能。”

    没等陈知壑继续说,刘教授笑了,看着陈知壑欣赏地说道:“你很不错,现在都知道读外国的文献了,你说的这个我知道。那你知不知道Uber?”

    在看过陈知壑的企划书后,刘教授马上想到了他同学群里大家讨论的新出现的一家企业Uber,虽然看起来二者联系不大,但是本质上都是共享经济。

    陈知壑一愣,Uber这么快就出现了?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今年10月份,Uber已经在旧金山正式推出了他们的第一代App。

    不过,如果自己连这个都知道,那就不太好解释了。

    于是,陈知壑摇头,表示不知道。

    刘教授笑着摇了摇头,这个学生确实比一般人视野开阔,也很敏锐,但是终究还是个学生。

    就是他自己,如果不是对产业新闻感兴趣,也不至于特地关注此事。

    “这个你可以在网上查一下,它是美国那边的一家创业公司,我觉得它们的模式就是典型的共享经济。”

    陈知壑点头,但是他却摸不清刘教授的意图。

    作为海龟博士,江大给刘教授的待遇确实不错,但是对学术成果的要求也高,虽然还没有后来的“非升即走”那么苛刻,但是学术成果的压力还是很大。

    关键是,哪有那么多灵感去写论文呢?

    30多岁,正值科研工作者的当打之年,发一些水刊,他看不上,偷学生的创意,他更是不屑。

    之前就薅了一把陈知壑的羊毛,算是发了一篇核心期刊。

    这次企划书,让他又看到了发论文的希望。虽然这边论文不一定属于金融学的范畴,但是也算得上是大经济学的内容,不算跨界。

    刘教授沉稳地说道:“是这样,我觉得你们的这个创业计划点子很不错,你有没有把它写成一篇论文的想法?当然,这个也不用太着急,等你们实践了以后再写,可能观点会更充实,也更好发表。”

    又写论文?陈知壑陷入了沉思。

    这确实是个好点子,如果花心思,也确实能写出一篇好文章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