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漕运风云 暗室惊心-《燕宫阙:凰途逆袭》


    第(1/3)页

    永和二十七年的春日,靖王府的书房内灯火常明至深夜。漕运整顿方案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将各方势力的目光和暗流都吸引了过来。萧景玄深知,这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必须在错综复杂的利益网中,找到一条既能切中时弊、又能为父皇认可,还不过分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根本的道路。

    靖王府 · 润物无声

    萧景玄并未立即召集户部、工部官员大肆讨论,而是闭门谢客,与几位绝对可靠、精通经济水利的幕僚,对着那幅巨大的大燕舆图,日夜推演分析。他让顾昀调来了近十年漕运所有的档案卷宗,从漕粮征收、运输损耗、河道维护到各级官吏的考核、漕丁的饷银,事无巨细,一一核实。

    “殿下,这是初步梳理出的三大弊病:一曰‘耗羡’过重,各级官吏层层加码,民赋倍增;二曰河道淤塞,闸坝失修,漕船阻滞,损耗惊人;三曰漕丁困苦,饷银克扣,逃亡日众,押运兵力不足,易生匪患。”一位年长的幕僚总结道。

    萧景玄目光沉静地掠过舆图上蜿蜒的漕河:“还有第四,漕运沿线,大小码头,盘踞着诸多依附漕运为生的豪强、帮派,与地方官员、甚至朝中某些人关系千丝万缕,形成了一张无形的利益网,任何改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指尖轻轻点在漕运枢纽之一的淮安府:“整顿漕运,不能只着眼于河道与漕粮本身,需得……釜底抽薪,却又不能让锅里的水立刻沸腾,溅伤自身。”

    他采取了极其谨慎的策略。在随后与户部、工部官员的联席会议上,他多数时间只是倾听,偶尔发问,也多是针对技术细节,态度谦和,毫无皇子架子。这让一些原本准备看他笑话或蓄意刁难的官员,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然而,在无人察觉的暗处,“影”所属的力量正高效运转,按照萧景玄的指示,秘密搜集着漕运系统内几个关键位置官员的不法证据,尤其是与王党关联密切、且劣迹斑斑者。萧景玄意在精准打击,既要立威,也要为后续可能的人事调整铺路,更要借此试探永和帝的底线和决心。

    司制司 · 微察秋毫

    宫内的沈青澜,同样在波澜不惊的表面下,进行着细致的排查。她对内府库与兵仗局近来频繁的往来始终存疑,借着核对春季宫苑修缮物料的机会,她亲自去了几趟内府库相关的衙署。

    她过目不忘的本事在此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翻阅一批看似普通的铁料、木材申领单据时,她敏锐地发现,有几批物料的规格、数量,与宫中常规修缮所需略有出入,更偏向于制作某种坚固的支撑结构或箱体。而且,经手签押的笔迹,虽然刻意模仿了往常的文书笔体,但在几个关键字的起笔和收势上,与她记忆中某个内府库管事(此人与兵仗局过往甚密)的私人笔迹习惯极为相似。

    这绝非巧合。沈青澜不动声色,将这些异常单据的编号、日期、物料种类及那微妙的笔迹特征,以只有她和萧景玄能懂的隐语记录下来。她推断,可能有人利用宫苑修缮的名义,通过内府库的渠道,为兵仗局夹带、转移某些特殊物资,甚至可能……与废太子当初私制军械的未竟之事有关联。

    这个发现让她心头凛然。若真如此,则说明宫中甚至朝中,仍有一股暗流在涌动,目标直指萧景玄。她必须尽快将消息传递出去。

    长春宫 · 毒计暗生

    长春宫的沉寂被一份来自宫外的“密报”打破。德妃的心腹宫女,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收到了一封没有落款的信。信中详述了靖王萧景玄近日正全力调研漕运之事,并隐约提及,靖王似乎对漕运系统中与王氏有旧的几位官员颇为关注。

    病榻上的德妃看完信,枯槁的脸上竟泛起一丝诡异的潮红。她屏退左右,只留下那个传递消息的宫女,眼中闪烁着怨毒与算计的光芒。
    第(1/3)页